在国内外标准中,土壤重金属污染物的测定,主要是针对重金属元素的总量进行测定的,这符合重金属元素总量控制的原则。而金属污染物的迁移、转化规律,并不取决于污染物的总浓度(或总量),而是取决于其在土壤环境中存在的化学形态,这是因为不同化学形态的重金属其毒理特征不同。目前,土壤环境中重金属元素的形态分析已成为当前环境科学、生物化学和生命科学领域中颇为活跃的前沿性课题。 土壤中重金属形态分析 根据国际理论化学与应用化学协会(IUPAC)定义,“形态分析指确定分析物质的原子和分子组成形式的过程”,即指元素的各种存在形式,包括游离态、共价结合态、络合配位态、超分子结合态等定性和定量的分析。那么,所谓形态,实际上包括价态、化合态、结合态和结构态四个方面,形态上的差异可能会导致不同生物毒性的环境行为,具体表现为:
第一,重金属以自然态转变为非自然态时,其毒性增加;
第二,离子态的毒性常大于络合态;
第三,金属有机物的毒性大于金属无机物
;第四,价态不同,毒性不同;
第五,金属羰基化合物常常有剧毒;
第六,不同的化学形态,对生物体的可利用性也不同。因此,只有借助于形态分析,才可能确切了解化学污染物对生态环境、环境质量、人体健康等的影响。从某种意义上讲,研究金属元素的形态较之研究其总浓度就显得更为重要。 在环境领域,金属元素的形态分析一般采用Tessier的五步连续提取法。该方法由Tessier于1979年提出,主要适用于土壤或底泥等基质中重金属的形态分析。连续提取的五种形态分别为:可交换态、碳酸盐结合态、铁锰氧化结合态、有机结合态和残渣态。
五步连续提取法的具体步骤如下:
(1)可交换态:2g试样中加入16mL氯化镁溶液(l mol/L),室温下振荡l h,离心10min(4000r/min),吸出上清液分析。
(2)碳酸盐结合态:经步骤(1)处理后的残余物在室温下用16mL乙酸钠溶液(l mol/L)提取,提取前用乙酸调至溶液pH值为5.0,振荡8h,离心,吸取上清液分析。
(3)铁锰氧化结合态:经步骤(2)处理后的残余物中加入16mL盐酸羟胺溶液(0.04mol/L)在20%(V/V)乙酸中提取,提取温度在(96±3)℃,时间为4h,离心,吸取上清液分析。
(4)有机结合态:经步骤(3)处理的残余物中,加入3mL硝酸(0.02mol/L)和5mL过氧化氢(30%,V/V),然后用硝酸调节pH值至2,将混合物加热至(85±3)℃,保温2h,并在加热中间振荡几次。再加入5mL过氧化氢,调pH值至 2,再将混合物放在(85±3)℃加热3h,并间断振荡。冷却后,加入5mL 含3.2mol/L乙酸铵的硝酸溶液(1+4)中,稀释到20mL,振荡30min。离心,吸取上清液分析。
(5)残渣态:对步骤(4)处理后的残余物,利用硝酸-高氯酸-氢氟酸-高氯酸消解法消解分析。 一般认为,在五种不同的存在形式中,可交换态和碳酸盐结合态金属易迁移、转化,对人类和环境危害较大;铁锰氧化结合态和有机结合态较为稳定,但在外界条件变化时也有释放出金属离子的机会。残余态一般称为非有效态,因为以这种形态存在的重金属在自然条件下不易释放出来。 近几年来,一些学者根据不同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,通过调整提取剂、提取条件(温度、时间、固液比等条件)等,对Tessier的五步连续提取法进行了修正和改进,相应还提出了七态、八态等连续提取法。而针对不同种类的重金属,其存在形态的分级提取方法也存在差异,应根据研究介质和研究目的,通过系统的实验研究加以确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