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1)运行前的准备工作 ①检查池内机械设备的空池运行情况。 ②进行原水的烧杯试验,取得最佳混凝剂和最佳投药量。 (2)启动运行 ①启动进水量为设计水量的1/2~2/3,适当加大投药量(约正常剂量的1~2倍),减小叶轮提升量。并适当向池内投加锅炉小灰或黏土,以加快泥渣层形成时间。 ②随着池内泥渣的形成,在不扰动清水区的情况下,尽量加大转速和开启度至适当位置。 ③在形成泥渣过程中,应定期取样测定池内各部位的泥渣沉降比,若第一反应室及池底部泥渣沉降比逐步提高,可逐步减少加药量。 ④当泥渣形成后,出水浊度<10mg/L时,将加药量减至正常值,然后逐渐加大进水量,每次增加水量不超过额定水量的20%,间隔不得低于1h。 ⑤当泥渣层高度接近导流筒出口时开始排泥,用排泥来控制泥渣层在导流筒出口以下,第二反应室5min泥渣沉降比在10%~20%。 (3)正常运行 ①澄清池保持稳定的加药量和合格的出水质量,应每隔2~4h记录一次进水流量、压力,测定一次进、出水浊度,pH及各部位泥渣沉降比。 ②澄清池的负荷应稳定,不宜大幅度波动,并随时调整加热器的进汽量,保持水温的稳定。 ③进入澄清池的水应无空气,以避免由于空气的扰动而影响澄清池的出水质量。 ④当澄清池需要提高(或降低)负荷运行时,应提前20~30min加大(或减少加药量),并调整徘污量以提高或降低泥渣层浓度,然后再逐步加大(或减少)负荷。 ⑤澄清池的中央排泥一般每天排放一次,排泥浓度应控制在约两倍于第一反应室的泥渣浓度。排泥时间不宜过长,以免活性泥渣排出太多,影响澄清池的正常运行。 ⑥当澄清池停运8~24h重新启动时,应先从底部排出少量泥渣,并控制较大的进水量(或适当加大投药量),使底部泥渣松动、活化后,再调整至额定进水量的2/3左右运行,待出水水质稳定后,再逐渐降低加药量,加大进水负荷至正常进水量运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