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前,仪器信息网特别采访到了北京兰友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马放均:《做“有态度、不模仿”的科学仪器“逐梦人”》。在采访过程中,马放均还给我们分享了他职业生涯中发生的一些“有趣又难忘”、“充满累与笑”的奋斗故事,虽然已是二十年前的事,但仍非常值得当今职场人士学习和借鉴。
他说:
公司的需求就是个人努力的方向
1999年刚毕业踏入仪器行业时,正值仪器国企鼎盛时期,我作为行业新人,非常缺乏实践经验,为了能尽快补足这个短板,我晚上就跟随夜班工人到封闭车间边加班边学习,一直坚持了两年终于攻克了光学设计。当时单位与德国公司合作,引进了数字投影,急需要技术对接,我就利用周末时间翻译了全套技术文件,帮助攻关小组与外方快速展开工作。
那时民营企业普遍弱小,我们研发部门当时总共不到10人,要维持十多个型号的产品研发,这就要求研发人员必须一专多能。在新品研制的过程中,除了机械结构设计外,还涉及光学系统设计、分析化学、环境工程等诸多跨专业问题,所以我们那时候都是边工边读,自力更生,有时甚至还会有生命危险。记得有一次我加班到凌晨,测试不同黏合剂对石英和金属探头粘接后的强酸耐腐蚀性。为了加快反应速度,我将盛放实验部件的表面皿放进烘箱,放置的那一瞬间有个部件从烘箱隔板网眼中跌落,当我拆下隔板正准备取回探头时,手背误触到380V强电,一下子被重重击倒在地,所幸惊动了当时值班的保安才得以脱险,可以说我们那时是在民营企业创业的艰苦岁月里拿生命在奋斗!
工作的动力来源于公司和领导的信任
国家级大项目光谱全谱仪验收的前夜,调试优化过程中有个重要部件光导纤维意外折断损坏,我不禁惊出一身冷汗,然而当时公司备件库管早已下班,情况紧急只能当机立断,自己撬开库房门 “偷出”光纤配件,抢在天亮前将仪器恢复到最佳状态。第二天我发现自己急火攻心,额头竟然长出个火疖子,不到一周开始化脓,导致现在脑门上还有当年奋斗的痕迹。现在回想,当时自己的“无奈之举”绝对是基于公司和领导的信任。那个项目恰好是当年十五国家科技部的重大专项科研课题,顺利通过验收后就提前转至产业化阶段,产品一经推出,就先后在国家环保总局、国家海洋局等行业头部单位实现规模化装备,后来成为了畅销不衰的“金牛产品”。
向上管理,向下兼容,坚持做正确的事
在我的职场世界里,始终坚持做正确的事,不迎合、不奉承,有时候为了把事情做好,甚至违背老板意愿、跟老板拍桌子。十多年前,涉及公司实验室业务发展,需要战略布局种子产品和业务,当时有几个国内并购标的,公司起初并没有特别看好,后来我在公司内部坚持游说,舌战群雄,最终成功完成并购且业务强势增长。不过说起并购,我还有个终身遗憾:有一次涉及国际并购案,我专程去澳洲参与调查谈判,这家公司创始人是全球某技术创新的的鼻祖人物,公司7大产品系列可谓技术基础雄厚,与当时我们公司的实验室业务发展阶段相当契合,但因对方公司当时尚有亏损,内部意见不一,最终没有达成并购,我们因此而错失了一个在该技术上实现弯道超车的良机。后来我总结原因还是因为自己不够坚持,没有强力推动这个项目的发展,所以就留下了这个遗憾。
当初,公司实验室产品业务处于启动初期,我既要泡在生产线上盯产品质量,又要背着仪器走遍千里,千言万语掏心掏肺地说服客户使用我们的仪器,其艰难程度可见一斑。当时的大环境下,客户根本不信任国产仪器,更别提一两百万的国产产品了,况且设备刚研发出来质量确实还不太稳定,这种情况下主要还是要靠真诚和服务打动客户。当时作为国内首发的便携产品,最开始的10多套都是我亲自卖出去的,历经了现场的比对、退回改进、再次验证等等一系列艰难的过程,最终在市场上占据了半壁江山,获得了用户的认可,现在仍然称得上是国产高精尖设备的巅峰之作。
与高人同行,聆听大师教诲
借助于国家科技部重大专项课题研发,跟国内外行业顶层单位建立合作,与知名教授专家联合攻关;借助于投资并购业务,有机会向国际知名仪器公司的创始人当面请教并得到点拨,对我来讲,这相当于吸收宇宙的能量,让我开阔眼界,增长见识,受益匪浅。在质谱研发过程中,通过国内外资源整合,我有幸接触到了大量具有世界首创级别技术和源创新的专家,有些甚至建立了长期的合作。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,2005年10月21日BCEIA金奖评审组委会做仪器现场考察时,朱良漪先生亲自指导,要求在现场打开仪器查看内部PCB工艺、随机扫描茶水紫外可见分子光谱图等,这是我最难忘的一枚BCEIA金奖!特别是老专家们务实严谨的工作作风让我永生难忘,这么多年来我一直遵从谆谆教导,并矢志不渝!